就业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管理部 >> 电子信息工程 >> 就业信息 >> 正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6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 2016年05月29日 18:25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

 

(2016)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一、2016届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 1

1.1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1

1.2就业情况统计......................................................................... 1

二、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

2.1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2

2.2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2

2.3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流向分析.............................................. 3

2.4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分析...................................................... 4

2.5毕业生升学情况分析............................................................. 5

2.6毕业生出国继续深造情况...................................................... 6

2.7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6

三、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 7

3.1毕业生就业特点..................................................................... 7

3.2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8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作开展情况........................................... 8

4.1 加强学院领导力度,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9

4.2 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夯实高效工作格局....................... 9

4.3 调研学生就业/考研情况,加强学院学科建设...................11

4.4 加大就业/考研动员力度,开展考研就业交流.........................11

4.5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拓宽就业途径.............................12

4.6制定困难毕业生就业提升计划,多层次促进就业............12

4.7多渠道进行市场调研,逐步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14

   4.8 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5

结语.............................................................................16

 


一、2016届毕业生基本情况统计及分析

1.1 毕业生规模和结构

2016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共有本科毕业生124名。从性别比例看,女生比例小于男生,从录取生源来看,山西省内生源占75%

1  2016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结构表

   类别

本科毕业生

比例(%)

男生毕业生

 94

75.8% 

女生毕业生

 30

24.2% 

山西省内生源毕业生

  93

75% 

山西省外生源毕业生

 31

25% 

1.2 就业情况统计

2  2016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就业总体情况统计

总计

升学

升学率

灵活[i]

灵活率

出国

出国率

签约[ii]

签约率

就业[1]

就业率

电子信息工程

124

30

24.19%

48

38.71%

3

2.42%

34

27.42%

115

92.74%

二、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1  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6届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升学

出国

工作

未就业

总计

人数

30

3

82

9

124

比例

24.19%

2.42%

66.13%

7.26%

100%

 

 

 

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2.2 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工作单位性质

人数

构成比例

党政机关

1

0.87%

事业单位

31

26.96%

国有企业

12

10.43%

三资企业

12

10.43%

民营企业

54

46.96%

其他

5

4.34%

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分析

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有1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0.87%;到三资企业工作的有12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10.43%;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有12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10.43%;大部分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工作,有54人,占所有工作人数的46.96%

2.3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流向分析

 

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流向

工作单位地域

北京

上海

广东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部沿海

其他东部地区

工作人数

19

1

3

5

27

16

11

构成比例

23.17%

1.21%

3.66%

6.10%

32.93%

19.51%

13.41%

 

毕业生工作单位地域分布图

   毕业生工作地域遍布全国, 在北京、中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工作的同学较多,其次是西部地区、广东、其他东部地区和上海。

2.4 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分析

单位行业分析

行业

人数

比例

医疗生物、医疗保健

1

1.20%

管理咨询、教育科研

5

6.10%

政府、非盈利机构

1

1.20%

金融、银行、保险

2

2.43%

IT、互联网、通信、电子

36

43.90%

房产、建筑建设、物业

2

2.43%

部队、军工

2

2.43%

消费零售、贸易、交通物流

10

12.20%

加工制造、仪表设备

18

21.96%

能源矿石、石油化工

1

1.20%

人力资源

1

1.20%

其他

3

3.66%

根据毕业生工作单位行业分析来看,我院学生有43.90%的同学在IT、互联网、通信、电子行业工作,其次为在加工制造、仪表设备、管理咨询、教育科研、零售等行业

2.5 毕业生升学情况分析

2.5.1  985高校考取情况(共10人)

高校

人数

高校

人数

北京大学

1

电子科技大学

1

湖南大学

1

华南理工大学

1

北京交通大学

2

东北大学

1

其他985高校 

3

 

 

2.5.2  211高校考取情况(共6人)

高校

人数

高校

人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

 

6

2.5.3普通高校考取情况(共14人)

高校

人数

高校

人数

中北大学

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1

南京邮电大学

1

其他院校

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6届考研学生共计30人,占毕业人数的24.69%。其中考取985高校的人数有10人,占考研人数的33.33%;考取211高校的人数有6人,占考研人数的20.00%;考取普通高校的人数有14人,占考研人数的46.67%

4升学人数分布比例

2.6毕业生出国继续深造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出国人数共3人,占毕业生人数百分比为2.42%,和去年相较有略微提升。

2.7未就业毕业生情况

2016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未就业毕业生共计9人。其中有5人选择继续考研,占未就业毕业生人数的55.56%。成为毕业生不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部分同学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或在培训机构学习,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后再就业,还有极少数同学在筹划自主创业。

三、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研判

3.1毕业生就业特点

3.1.1 就业单位性质

与我院专业相关的 IT、互联网、通信、电子类行业招收本科毕业生的公司多为民营企业,故我院2016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有46.96%在民营企业工作。其次,有38.26%的毕业生签约到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依然反映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失业率升高,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求稳定的就业需求。

3.1.2就业地域选择

纵观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但是较往年就业地域相比,选择中部地区以及二三线城市就业的人数有所增加,毕业生转而关注如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厦门、福州、济南等新一线城市,选择在此就业,开始职业生涯的比例逐步升高。

3.1.3就业单位行业

按照签约单位行业分析,我院毕业生签约单位虽然仍较集中分布在IT、信息、电子等行业单位工作,但选择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的比例较前几年呈下降趋势,近四成,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在逐步的扩大,涉及的行业也越来越多,管理、教育、运输、物流、餐饮、医药等行业单位均有涉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正在逐步改变就业观念,根据自身条件以及性格特点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3.2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从我院总体就业情况来看,2016届毕业生人数124其中就业人数1152015年相比,毕业生就业指数有所提高。随着学校发展建设,生源逐年优化,我院毕业生层次也在逐年提高。学院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举办各类科技和文化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并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同时,新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拓展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都为毕业生带来了职业发展的广阔平台。

四、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工作开展情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近年来,学院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山西省教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推进实施一把手工程,抓质量,重服务,在人才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精细管理,科学研究,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4.1 加强学院领导力度,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2013年,学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组长、各学科管理部主任、副主任为成员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强机构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机构的计划、统筹、协调以及指导服务能力,强化我院就业工作,夯实就业工作基础。实行四年分级分类指导和毕业后三年跟踪服务的模式,在内容上构建由学科导航、职业生涯规划、求职辅导等组成的就业指导模块;在过程上搭建职业能力训练、求职过程服务等就业服务模块。学院着力建立健全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联动的就业工作体制,形成“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主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4.2建立健全就业服务平台,夯实高效工作格局

(一)、完善就业工作体系,专项工作专人负责

学院就业工作由专门老师负责,熟悉就业政策,满腔热情地当好毕业生的择业参谋,尽可能为毕业生提供咨询,并在毕业生办理签约和派遣时提供方便。同时,每个毕业班安排1名责任心强、对班级情况熟悉的同学作为本班的就业联络员,及时将用人信息传达到全班每个人,协助老师进行择优推荐等毕业生相关工作。另外,针对从2016届毕业生开始执行的档案自带政策,学院也由专人负责做好毕业生档案的分类归档、装档、下发工作并协助招就处做好档案自带的相关问题咨询和反馈信息收集,不断完善毕业生档案自带和准确投递工作。

(二)、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学院针对学生信息来源变化特征不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在充分利用宣传栏、学院网站、QQ群、飞信等信息发布平台的基础上,也积极进行学院招就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努力以贴近学生日常使用习惯的方式,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发布及时、内容丰富,使广大同学能及时掌握最新就业信息,同时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分析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定位好自己的就业方向。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我院从大学生入学伊始,不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就业知识竞赛、求职经验交流、企业HR就业力提升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明确学习目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四)、多方联系,组织好各类就业招聘会

学院及时通知和安排毕业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人才招聘活动,组织好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积极参与用人单位来校接待工作,鼓励学生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积极参加其他高校和各地人才市场招聘会。

(五)、广泛宣传,全面动员,拓宽就业渠道

广泛宣传,动员学院教师利用科研及人脉资源,联系各相关单位来我院招聘;为每位毕业生配备人生导师,与毕业生沟通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引导就业;将就业指导与毕业设计指导结合起来,指导老师依托学科优势以及科研联系单位,为学生寻找就业途径,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专业指导,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就业保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4.3加大就业/考研动员力度,开展考研就业交流

  根据专业特点,学院邀请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主讲人,针对三年级同学分专业召开了就业/考研动员报告会,针对近几年学院的考研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同学们合理进行自我定位,耐心解答同学们在考研与就业中的困惑、疑难,鼓励大家积极备战,争取考取理想的院校或找到心仪的工作。同时,学院组织四年级在考研和就业方面颇有建树的同学,将自己的真实经历汇成文字,与大家分享,并邀请这些同学分专业为三年级即将进入考研和就业预备状态的同学们面对面地传授复习和求职经验,以期从同龄人的角度,相似的感受,为同学们带来更具体、更实际的经验,增强考研信心和就业动力。

4.4调研学生就业/考研情况,加强学院学科建设

学院调研在校生的就业/考研趋向,调研结果显示,同学们都希望在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普遍学生反映对专业学习没兴趣源于对专业的不了解。针对学生特点,学院召开学科会议,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就业市场对专业的需求情况分析以及考研专业方向等内容;根据学院每年考研录取情况,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自身特点,找准定位,认真分析选择自己的考研方向,从而提高升学率;学院修订2013年教学大纲,部分专业改成“3+1教学模式”,大四期间全部为专业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技能,学院将开放更多的专业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以此增加全院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4.5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拓宽就业途径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发展的动力之源,大学生作为创业大军的中坚力量,需要通过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活力。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意识培训(GYB),参加创业比赛,邀请创业有所成就的校友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创业经验分享会、拟与太原高新区创业孵化园区建立创业实训基地等形式,加强学生创业知识教育,将学生的创业理想、创业信息、创业动机等内化为创业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并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平台和机会,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4.6制定困难毕业生就业提升计划,多层次促进就业

(一)、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档案

我院通过宣传学校的就业帮扶政策,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并结合班级调查来统计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对困难毕业生分类建立档案,设立联络员,在学生毕业前夕登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未就业学生联系方式统计表》,其中包括了学生的QQ号和家长联系方式,确保学生离校后能随时联系到未就业学生以便做好相关就业动员、服务和推荐工作。学院根据汇总情况,制定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就业困难学生状态跟踪表》,确保在毕业后三年能实时跟进了解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心理、就业现状、就业期望等情况并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二)、“一对一”就业帮扶

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制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未就业学生“一对一”帮扶表》,根据困难毕业生的不同原因、不同特点,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有针对性的为困难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场形象、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探究职场、关注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提升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同时要求就业的同学在工作时关注周边行业近期的招聘需求,将信息提供给未就业学生,从而努力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三)、多方举措使就业困难学生“脱困”

我院通过各种竞赛、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广大学生特别是有困难的大学生提高对职业的认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打造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的“精品毕业生”,从源头上避免就业困难毕业生。

(四)、就业信息服务,就业市场建设,就业岗位推荐

通过新媒体等形式,有针对性的为困难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加大就业指导服务力度。多方号召和动员学院专业教师通过科研合作等人脉关系为困难毕业生争取实习岗位。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积累实践经验。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优先推荐、个别推荐等措施,积极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加强与重点单位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争取联系新的用人单位,特别是通过与各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合作,组织和邀请更多的单位来校招聘。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困难毕业生,帮助他们及时就业、顺利就业。

4.7多渠道进行市场调研,逐步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学院制作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能力需求调查问卷》,涵盖用人单位招聘方式、招聘需求、对我院学生创新和竞赛经验要求、评价等多个方面,主要面向对我院专业有需求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旨在与其建立联动机制,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如毕业生工作表现反馈、专业建设反馈、毕业生离校后就业跟踪反馈等,听取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教育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做出相应分析,有针对性的改善和提高各种类型学生的能力与就业素养,以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同时,收集用人单位信息,逐步建立学院用人单位信息库,巩固现有就业基地,开辟新的就业基地,为召开学院专场招聘会做好储备,保证就业推荐工作的长效性,努力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4.8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需求的调查,不难发现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然而,目前我院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导致理论与实践难以完全接轨,同时,学生自身学习积极主动性较差,专业知识理论不够扎实,且对就业预期过高。尽管我院2016届毕业生中从事IT、互联网、通信、电子等与专业相关工作的同学占到近四成,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放弃了寻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转而选择与自身性格条件等更为契合的其他行业的工作,也有部分同学选择在培训机构学习一项技能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因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使人才培养反馈教学环节迫在眉睫,也是从根本上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关键举措。

为了使教育教学环节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学院不仅重视在校生的内部就业评价反馈,而且重视校友、用人单位等外部就业评价反馈,正在逐步建立就业人才培养良性互助的多元就业反馈机制。拟在加强对各专业就业市场研究的基础上,邀请各学科部教授、博导等参与调研,结合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科学界定各专业就业市场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部分教育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提供更多专业实训机会,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卓越的、就业竞争力强的优秀毕业生。此外,还要努力建立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横向沟通机制,并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我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工作。

五、结语

就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表现。对于大学生而言,毕业与就业,意味着人生道路开始崭新的篇章。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多年来一直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针对2016届毕业生,我院多次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探讨毕业生就业问题,并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举办了专场就业座谈会、就业动员会、就业经验交流会、就业知识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招聘会,稳步推进2016届的就业工作。截止目前,16届已就业的毕业生占专业总毕业人数的92.74%,基本都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未就业的毕业生当中55.56%的同学正在积极备战2017年研究生招考,其余没有落实工作的同学,或备考公务员、或参加培训,或筹备自主创业,各位班主任也在与他们保持联系,进行就业追踪服务,并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关就业创业信息,促其就业。相信在学院全员的共同努力下,会不断增强我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帮助毕业生顺利开始职业生涯。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



 



 

 


  • 邮箱:zbdx5y@nuc.edu.cn
  • 电话:0351-3559476 邮编:030051
  • 版权所有: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审批号 (晋)ICP备05000467号
  • 晋公网安备 14010002001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