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2%受访者直言没有制度细节,休学创业将是空谈
近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035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40.1%的受访在校大学生表示会选择休学创业,30.5%的人不会,29.4%的人表示不好说。94.2%的受访者直言,没有制度细节,休学创业是空谈。
受访者的学历分布为,大学专科占23.7%,大学本科占70.8%,硕士研究生占5.2%,博士研究生占0.4%。
受访者对休学创业的顾虑是实践经验不足和缺乏创业资金
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中,40.1%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休学创业,30.5%的受访者不会,29.4%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对于一些人不会休学创业的原因,58.6%的受访者表示是实践经验不足,52.0%的受访者表示是缺乏创业资金,47.8%的受访者直言是缺乏社会经验,容易碰壁走弯路。
毕业于东南某高校的朱小超,在校期间曾经营过一间咖啡厅,“当时是学校招标,我和两个人合伙,拿下了1年的运营权,每人初始各投了8000元”。朱小超说他们起初并没有创业的概念,“周围人基本不看好,我们当时连原料从哪进货都不知道。那段时间学业、创业两头顾,真是焦头烂额”。
受访者对休学创业的顾虑还有:“在校成绩、学分等容易脱节”(31.0%),“不容易获得家人支持”(26.2%),“社保会中断”(20.7%)等。
杜雪骞2001年考入扬州大学建筑系,但他更热爱互联网,大二时就开始创业做网站。“当时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创业上,无暇顾及学业。学校又不允许挂科,也没有休学创业这一政策,所以大二时我选择了退学创业。”目前,他是北京松鼠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虽然如此,他并不提倡大学生这样做,“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很小,风险很大;另一方面,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更能磨练人的沟通能力,所以,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对长远发展更有好处。我挺遗憾现在只能算高中毕业。”
杜雪骞认为,教育部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是件好事。“这样可以给真正成熟的创业者一个机会,如果失败了,还可以回校继续学习”。
60.8%受访者期待推出创业相关细则
大学生创业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记者发现,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仍然很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3%,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3%,
“过去10多年来,我国没有建立起弹性学制,即完全学分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在实际办学中,几乎所有学校都对学生实行传统的学年制管理,即所谓的“学年学分制”。学校必修课程过多,使所有学生的课程大同小异。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就业服务没有进行调整,因此,学生的求学也只能按部就班。
调查中,94.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制度细节,休学创业是空谈。60.8%的受访者期待推出创业相关细则。
天津工业大学大四学生王瑶华的专业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却梦想成为全世界顶尖的游戏设计师。去年11 月,他和三名同为90后的合伙人,申请注册了天津逸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筹建起一支游戏研发团队,开始创业。
“公司刚刚成立时,天天在学校和公司之间两头跑。我还不想挂科,还兼顾着创业,压力挺大。” 王瑶华说。今年5月,他和某知名公司谈知识产权,想把那家公司一款当红手机软件直接改编成游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对方同意了,但就因为当时进入了考试季,万般无奈,这个价值百万元的项目被我们暂停了”。
王瑶华非常支持教育部“允许休学创业”的提法。但他也表示,“休学办理起来比较麻烦,而且休学创业的成果并不能转化为你的学分。如果我是计算机专业,我的游戏项目就可以充当毕业设计。可惜我不是,还要边忙公司边做毕业论文”。
在北京一家创业公司工作两年的刘新阳说,休学一年就让公司有大的起色未必现实。一个商业计划从出炉到找准方向、组建团队、运作市场等,磨合下来至少也要两年。“休学创业只能当做创业课,不太可能对创业有太多帮助,‘搏二兔,不得一兔’(想同时抓到两只兔子,结果一只都得不到——编者注)”。
清华大学在15年前就曾推出过大学生休学创业项目,但争议不断。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表示,争议集中在:休学后的学籍和学校基本资源如何保留;大学教育是否会因此掺水。如果学生总想着找实习或创业,是否会懈怠对知识的追求?
大学生要敢于休学创业,还需资源、团队和思路
要如何才能让大学生敢于休学创业?调查中,68.2%的受访者表示要有充足的创业资源,53.4%的受访者认为要有志同道合的团队,52.1%的受访者表示要有现实可行的创业思路,40.0%的受访者希望有更优惠的创业政策,36.9%的受访者期待校方出台配套措施解除后顾之忧。
后来,朱小超的咖啡厅运营得很成功,“好的时候每个人每月能分到几千元钱”。在他看来,这和学校的积极扶持分不开,“学校拿出校内黄金地段面向学生招标,只收基本运营费用,经营者的压力很小。校方还会将我们整合进官方活动项目中,帮我们推广,十分周到”。他认为,每个高校鼓励创业的方式不同,“但创业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绝不能硬扶上墙,而应细致培育。不然,既挫伤了积极性,也荒废了学业”。
熊丙奇认为,要真正提高创业比例,从根本上说,就要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实行完全学分制教育。与此同时,必须深化产业改革,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给民营企业更多发展空间,就是给创业企业更多空间。这两方面改革,都需要政府部门放权,放权给高校和市场。不可能只靠一纸规定,就能实现改革目标。(记者 孙震)